萎缩性胃炎,这个诊断常常让患者忧心忡忡。作为胃黏膜腺体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慢性疾病,它不仅是胃酸分泌减少、消化功能减弱的信号,更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前状态之一。在日常饮食调护中,“吃什么、喝什么”对延缓病变进展、促进黏膜修复至关重要。大家好,我是中医脾胃科宋金玲医生。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工作四十余年,专注于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胃炎、胃食管反流病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与研究,深感患者日常调养的重要性。
很多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常问的就是:“宋大夫,我这胃还能喝点什么?” 喝错了可能刺激本就脆弱的胃黏膜,加重胀满、隐痛;喝对了却能辅助修复胃粘膜。今天给大家推荐3种我临床中常用于辅助调理的养胃茶饮,做法简单,性质温和,坚持饮用有助于改善症状、滋养胃阴、促进修复。
第一种:麦冬石斛茶 ,滋阴润燥
中医讲“胃喜润恶燥”。萎缩性胃炎患者常感口干、胃中灼热、饥不欲食,这正是胃阴不足的表现。麦冬“味甘微苦性微寒,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”,石斛“味甘性微寒,益胃生津,滋阴清热”,二者搭配,是滋养胃阴的经典药对。现代研究也表明,石斛多糖、麦冬皂苷等成分具有保护胃黏膜、促进损伤修复的作用。取麦冬5克、石斛(干品,枫斗或铁皮石斛均可)3-5克(约1-2小段),用沸水冲泡,加盖闷泡15-20分钟后温热饮用,可反复冲泡至味淡。每天1杯(约200-300毫升)。*注意:此茶性质偏凉润,脾胃虚寒(怕冷、易腹泻)明显者慎用或减量,可加入1-2片生姜同泡以中和寒性。糖尿病者需注意石斛含糖量,少量饮用无妨,但不宜过浓。
第二种:黄芪山药饮,健脾益气
萎缩性胃炎日久,常累及脾的功能,出现气短乏力、食欲不振、饭后腹胀、大便稀溏等脾虚气弱之象。黄芪“味甘性微温,补气升阳,固表利水”,山药“味甘性平,补脾养胃,生津益肺”,两者合用,既能补益脾胃之气,又能固护胃阴,且性质平和。山药富含黏液蛋白,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。取生黄芪10克、干山药片15克(或鲜山药50克去皮切薄片),加水约500毫升,小火慢煮20-30分钟,取汁代茶饮,山药片可食用。每天1杯。注意:此饮性质偏温补,胃中有实火(口臭、牙龈肿痛、便秘)或湿热(口苦黏腻、舌苔黄厚)者不宜单独饮用,可咨询医生配伍少量清热药如蒲公英3克。感冒发热期间暂停。
第三种:姜枣桂圆茶, 温中养血
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,尤其是病程较长或体质偏寒者,会表现出胃脘隐痛、喜温喜按、泛吐清水、手足不温等脾胃虚寒兼血虚的症状。生姜“味辛性温,温中止呕,散寒”,红枣“味甘性温,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”,桂圆肉“味甘性温,补益心脾,养血安神”。三者组合,温而不燥,补而不滞,能温中散寒、健脾养血。取生姜3-5片(约拇指大小,去皮更佳)、红枣3-5枚(掰开去核)、桂圆肉5-8颗,沸水冲泡或小火煮10-15分钟,温热饮用。每天1杯,尤其适合秋冬季节或晨起空腹感不适时饮用(若空腹不适明显,建议餐后半小时饮用)。注意:此茶性温,胃阴虚有热(口干舌燥、胃灼热感)或湿热内蕴者忌用。血糖高者需注意红枣、桂圆的含糖量,酌情减量。
喝这3杯养胃茶,请务必牢记3个关键原则:
温和为要,忌烫忌凉: 所有茶饮务必温热饮用(40-50℃左右最佳),过烫会灼伤黏膜,过凉则损伤脾阳。避免冰饮、浓茶、咖啡、酒精等刺激性饮品。
细水长流,贵在坚持: 每天总量控制在1-2杯(约300-500ml),不宜过量。养胃非一日之功,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。将其融入日常生活,当作一种养护。
辨证选用,适合为佳: 根据自己的主要症状和体质选择:
口干舌燥、胃灼热感明显(胃阴虚)—— 选麦冬石斛茶。
乏力、食欲差、饭后腹胀(脾气虚)—— 选黄芪山药饮。
胃脘怕冷、隐痛喜温(脾胃虚寒)—— 选姜枣桂圆茶。
症状复杂或拿不准,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,切勿自行盲目套用。
宋医生特别提醒:
茶饮仅为辅助: 这些养胃茶是日常调养的帮手,绝不能替代规范的药物治疗(如根除幽门螺杆菌、补充消化酶、叶酸、维生素B12等)和定期的胃镜复查。萎缩性胃炎的管理需要综合方案。
留心身体反馈: 饮用后若出现胃部不适加重、腹泻、上火等症状,应立即停用,并咨询医生调整。
重度萎缩/肠化/异型增生患者: 病理提示中-重度萎缩、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(异型增生)的患者,饮食调护需更加个体化,饮用任何茶饮前强烈建议先与您的主治医生沟通。
基础饮食是根本: 茶饮再好,也需建立在健康饮食习惯之上:规律三餐、细嚼慢咽、清淡易消化、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、戒烟限酒。
作为一位长期与脾胃疾病打交道的医生,我深知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焦虑与期盼。胃黏膜的修复是缓慢的过程,需要耐心和细致。这3杯茶,是我结合中医理论和多年临床实践,为不同体质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筛选出的温和之选。它们虽不是灵丹妙药,但持之以恒,确能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,为您的胃黏膜修复提供一份滋养,增添一份康复的希望。